1941年2月的一个晚上,王凤麟带着一支八路军队伍潜伏在日军徐家楼据点附近,打算一举端掉这个日军据点。结果,执行爆破任务的战士却因为却放错了炸药包位置,爆炸后日军碉堡毫发无损。
见到这一幕,王凤麟刚要发火,但就在这个时候,他却意外的发现,日军碉堡里猛烈的火力,居然在爆炸后全部停止了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?
突遭变故
王凤麟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4支队2团的副团长,眼前的徐家楼据点有一个混凝土(当时的人叫洋灰)建造的大碉堡,由于碉堡位置处于交通要道,对我军行动威胁极大。
因此,王凤麟前期侦察了许久,这才有了今晚的行动,计划一举破坏掉碉堡。这一战为何由王凤麟这个副团长来指挥?实在是王凤麟的能力突出。王凤麟早期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过,学的专业就是爆破专业,指挥这次作战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王凤麟为了执行此次作战任务,前期进行了大量的侦察工作,甚至连敌人碉堡的“地基处”位置都已经找准了。只要派人将提前准备好的几十斤炸药包,准确的放在“碉堡地基处”,爆炸后一准可以炸毁整个日军碉堡。
即便如此,王凤麟也深知此次任务的不容易。因为日军碉堡非常坚固,不仅内外层都使用了混凝土,还专门在两层混凝土的中间夹造了一层30厘米厚的碎石墙,抵御炮击。
而日军另外要防的是,炸药包近处的爆炸威胁。他们特意在碉堡的四周,建造了围墙,防止爆破手携带炸药包靠近碉堡。同时,又在碉堡的最高点设置观察口,哨兵可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,时刻监视周围情况,一旦发现我军爆破手靠近,立刻就会示警,日军会调转枪口封锁爆破手靠近日军碉堡的路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哪怕是找准了日军碉堡的“地基处”,想要将炸药包放到“地基处”附近,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。但王凤麟对此也早有准备,他这次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团里的战士刘厥兰,让他亲自动手。
刘厥兰虽然没有在伏龙芝军事学院这种军事学院深造过,但他长期在矿井里担任工人,主要负责的就是爆破工作,所以对爆破有很多实践经验。尤其是刘厥兰参军入伍以后,更是深得王凤麟的赏识,教给他很多爆破的理论知识。
刘厥兰善于钻研,很快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,将自己爆破的本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。正因为如此,王凤麟对刘厥兰的爆破能力非常信任,这才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他亲自去执行。
歪打正着
但让王凤麟意外的是,这次作战并未完全按照他的计划进行。就在王凤麟带着八路军战士们潜伏在日军据点周围,静待日军熟睡的时间节点时,日军的探照灯突然扫到了他们所在的位置,进攻意图瞬间暴露。
日军当时反应非常快,哨兵这边发现王凤麟的位置后,碉堡的机枪火力马上就覆盖了过来。王凤麟临危不乱,立刻下令提前对日军碉堡发起进攻,早就准备好的“土坦克”,第一时间被战士们推了出来。
所谓的“土坦克”,是我军当时为了应对日军“囚笼政策”所想出的反制战术。顾名思义,“土坦克”是利用木头制造出坦克的外形,上面用厚厚的被子覆盖,下面安装上轮子。作战时提前在土坦克的被子上浇水,这样可以起到防弹作用,爆破手们则在土坦克内推动前进,靠近碉堡时再出去用炸药包炸毁碉堡。
我军此前利用这样的办法,已经有过很多成功案例,王凤麟对土坦克很有信心。但这一次,意外还是发生了,因为徐家楼据点可不是一般的小据点,里面不仅有重武器,而且机枪火力也很足,外加上探照灯提供了视野,日军对土坦克疯狂输出,很快就打坏了土坦克,导致爆破手无法靠近日军碉堡。
无奈之下,王凤麟随机应变,下令2团战士正面加大火力,吸引日军碉堡的注意力。另一边,由刘厥兰带着大炸药包匍匐前进,打算借着夜色的掩护摸到碉堡附近,将炸药包放在地基处。这个计划起初还算顺利,刘厥兰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带着炸药包不断靠近日军碉堡。
但随着时间推移,日军似乎有所察觉,就在刘厥兰接近了碉堡围墙附近时,突然发射了一枚照明弹。随着照明弹升空,日军碉堡周围的黑暗被驱散,刘厥兰自然也就失去了掩护。为了避免被日军发现,刘厥兰不顾寒冷,一下子跃入了旁边的河水中隐蔽。
日军当时使用的是十式照明弹,升空后照明时间长达25秒以上,连续发射之下,照明时间更久。若是在平时,一两分钟的时间不算什么,但在作战期间,这段时间却差点要了刘厥兰的命。就在刘厥兰快冻僵时,日军的照明弹终于停止了,刘厥兰在黑夜的掩护下重新来到围墙周围。
本来刘厥兰需要寻机翻越围墙,将炸药包放在碉堡的地基处,这样才能一举炸毁碉堡。但此时的刘厥兰已经没有能力越过围墙,找了半天没找到围墙缺口,最后不得已将炸药包放在了围墙的一个角落引爆了。
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响彻夜空,日军碉堡的厚厚围墙被炸出了一个窟窿。王凤麟见状,当时就忍不住要发火了,却在这个时候发现日军碉堡的机枪全停了。带着疑惑,王凤麟带人冲进了碉堡,发现日军碉堡内的敌人,竟然全部被震昏迷过去。
经过研究发现,敌人之所以会昏迷,是因为炸药包在围墙处爆炸后,爆炸的冲击波与碉堡内的密闭空间形成高频共振,里面的日伪军在冲击波的冲击下无法承受,这才全部被震晕。刘厥兰放错位置的炸药包,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,从此我军掌握了“冲击波爆破法”,并利用这种办法接二连三的端掉日军碉堡。